找到相关内容1706篇,用时28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禅教合一的生活禅

    尘、六根、、七大,由文殊加以评论,而把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为娑婆世界最为适当无比的修持法门。又讲摄心之法,即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的准绳,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以解脱为正信的归缩。”正行即修三学、四摄、度等行,以老实做人为修学的起点,又以轻安明净为验证。正受即三昧、定,“行亦禅,从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董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84963886.html
  • 禅海六十年 ——“且以惠能自居 谈泳君的肯定”

    意为传递,以思考为枢机,以烦虑为状态,以作意为分别,藉无始所作之业力而现习气;也可以说“心态”的组合,集五根、、七、八之能,而完成“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的事业。如果能明此心之道理,方能彻悟...超越光速和空距离之能,何以当面不我这一代祖师? 好了,这些不是要紧的问题,问题是阁下的自我意识,极烈地强奸了“祖意”,使鱼目而替代珍珠,让世人以为“六祖”就是如此;我不得不加以申诉:你代我说:“但真...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04464006.html
  • 禅宗语言、诗歌、公案的阐释话语体系

    ”法身不受六根门户的局限,而能超越六根、的限制和尘的障碍。雪窦颂古以神龙夭矫之笔,写出法身忽在少林,忽在天竺;既在天竺,又在少林的处处无身处处身之特性。  由于自性的超越性,它往往以迥超常情的...是禅者“观”物的特有方式。表现无住生心的有“急水上打球”(No80)、“银碗里盛雪”(No13)、“花如梦”(No40)等。学人问初生孩子有没有,赵答急水上打球,转眼就流过。其僧又问投子赵州之语意...

    吴言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10264022.html
  • 从祖师禅到看话禅——宋元禅学管窥

    比较复杂了,至少有这样两层含意:一是疑什么?二是怎么疑?对此,我们先听听禅师们是怎么说的。  在《高峰和尚禅要》中,原妙禅师是这么说的:  先将,四大五蕴,山河大地,万象森罗,总溶作一个疑团,...百则》。他有《从容庵录》卷,在正觉《颂古百则》的基础上增加“示众”、“著语”、“评唱”,也使正觉所拈、颂的“公案”更加易于理解。  “评唱”、“击节”之盛行,给当时禅宗至少带来两个结果:一是使得禅师们...

    赖永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24364125.html
  • 《声字实相义》研究

    尘教体”说,即文字就是尘。佛教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它们为构成眼、耳、鼻、舌、身、意这的境界之物,所以被称为“境”。然而此“境”属于比较容易使本应纯洁的心识受到污秽的东西,于是被...进行过研究。长谷宝秀于《十卷章玄谈?上》里,根据宥快法印的《声字义钞》和《研心钞》而归纳出义,区别“显密对辨”的立场与“自宗不共”的立场,以“自宗不共”的立场为根本而杂糅诸义。何谓“自宗不共”?即指...

    王益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41864222.html
  • 敦煌本《坛经》、《曹溪大师传》以及初期禅宗思想

    的“色之性空,非色败空”。敦煌本《坛经》中所说的:“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处,不著一切处,常净自性。使门走出,于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法缚,即名边见。”(第三十一节)...唐韶州曹溪宝林山国宁寺六祖慧能大师传法宗旨并高宗大帝敕书兼赐物改寺额及大师印可门人并灭度时种瑞相及智药三藏悬记等传”。我们如果把其中附加的文字去掉的话,前者可简称为“六祖慧能大师施法坛经”,后者可简称为“...

    楼宇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52964295.html
  • 大方等如来藏经探源

    修,见 性谓之证。其实于第一义中,无修亦无证。因为妄本空,有何可修?真本具,有何可证?不过随顺世俗谛,说修说证罢了。   我们二六时中,出于六根门头,于尘中莫生贪染,便是显现佛性。   凡夫处世...】   有宝而不知,故常致贫苦。   所谓贫苦者,无有法财,流落道,孤露无依,谓之贫苦。其所以致贫穷者,皆因不自家宝藏也。   如是观察已,而为众生说,令得智宝藏,大富兼广利。谓佛如实知如实见,为...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55664308.html
  • 二十唯识论疏(1)

    沉没三界,出没生死,  一切一切皆由心造。故为有情说十二缘起,四谛等教。说诸  众生,由无明故,造作诸行。由行业异,摄植异熟。由异熟  ,缘生名色。由名色故,有内处。由入故,能触境界  。由触故...有缘生,生缘  老死忧悲苦恼。此中无明爱取是为烦恼,亦称为惑。行有为  业。名色等,乃至老死,是之为苦。由惑造业,由业招苦  。是即建立有情,三界生死五趣轮回皆唯自心。故在华严十  地经中,地菩萨,...

    王恩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61764323.html
  • 佛教的真理观——以天台圆教思想为中心

    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什么意思呢?就是六根、尘、,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乃至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包括脑子里面所有出现的概念,法尘就是概念。就是你脑子里面,我们所谓打...。所以,它对于缘起观的世界进行分析,外在的世界分析成十法界,佛教讲十法界,也就是说世界的存在,按照人的生活和时空的不同分开十个范畴。十法界就是道加上四圣,道就是:地狱、饿鬼、畜生、天、人、阿修罗,...

    达照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82064425.html
  • 佛教和谐思想诠释及其当代意义

    解释是:“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佛教以十二因缘来解释造成人生苦恼的过程和原因,把人生现象分成十二个连续的环节:无明——行————名色——处——触——受——爱——取—...是指感觉和意识活动,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原始佛教有时把“”看作是独立的精神实体,称之为“识神”,即灵魂。“名色”是指人的肉体和精神。“名”指受、想、行、四蕴(也称四阴);“色”指五蕴中...

    杨曾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91564458.html